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事業成敗,關鍵在人。為進一步摸清我市鄉村人才隊伍數量、構成及存在的問題,推進我市鄉村振興戰略,市人才辦選取平橋區、商城縣、潢川縣、息縣、新縣以及所轄的部分鄉鎮為樣本進行調查研究。這幾個縣區及所轄鄉鎮在地理地貌、區域經濟等方面各具特色,能夠總體反應我市鄉村人才隊伍建設概貌,在人才的開發、引進、使用及面臨問題等方面在全市具有普遍指導意義。
一、縣、鄉、村人才隊伍建設現狀
在同步小康和國家現代化的新征程中,解放和發展農業生產力,振興鄉村、實現城鄉統籌均衡發展,成為中國發展的迫切任務。實現鄉村振興,縣域協調發展是關鍵。因此,我們主要調研的是縣、鄉、村三級的人才隊伍建設現狀。
(一)縣區層面
1.人才隊伍建設整體情況。截止2017年底,調研的平橋區、商城縣、潢川縣、新縣等四個縣區的人才總量為35.4萬人,有副高以上職稱人才6203名,享受國務院特貼專家13名,省管專家2名,省級學術技術帶頭人5名;省級優秀農村實用人才12名;市縣級拔尖人才、學科帶頭人560名,技師以上高技能人才4752人。
表1 人才隊伍建設統計表
人才規??偭啃?,人才總量、人才資源總量占人力資源總量比例、每萬勞動力中研發人員等衡量人才發展主要指標,都低于全省、全國平均水平。
2.服務類人才隊伍建設情況
表2 服務類人才隊伍建設情況
從統計數據看,農業、林業、水利、畜牧等系統中,專技人員僅有918人,占總人數4048人的22.7%,大量的崗位被非專業人員占據;高職稱、高學歷人員少、占比低,服務水平不高。潢川縣水產局共30名工作人員,沒有一名是全日制專業院校畢業生。隊伍出現老化,35歲以下人員占比為24%,36歲至50歲占比為37%,51歲以上占比為39%,近三年專技人才處于凈減少狀態,使用新技術、新設備的能力不足,工作積極性大幅度下降。潢川縣農業局系統專業技術人員306人,40歲以下的僅有8人。
3.保障類人才隊伍建設情況
表3 保障類人才隊伍建設情況。
教師隊伍中,研究生學歷占2.9%,本科學歷占35.6%;過去轉正的民師在近幾年集中退休,近三年四縣共引進教師2338名,減少3668名,隊伍處于凈減少狀態。
衛生系統人員分布呈現出兩個極端,一方面是城區醫院編制不夠用,自聘大量工作人員,鄉鎮醫院普遍編制未滿。
(二)鄉鎮層面(以新縣千斤鄉、商城縣金剛臺鎮、潢川縣付店鎮為例)
1.黨政人才隊伍。三個鄉鎮機構主要有黨委、政府等行政機構以及其他事業單位。編制共230名,其中在編在崗199人,空編31人。各鄉鎮具體情況如下表:
表4黨政人才隊伍情況統計表
三個鄉鎮35名黨政領導中,研究生學歷1人,大學本科24人。30歲以下7人,30~50歲23人,50歲以上5人,平均年齡在42歲以上。
總的來看,黨政人才空編較多,政府部門運轉較為緊張。
2.教育系統
表5 教育系統情況統計
付店鎮近三年教師退休16人。千斤鄉近三年教師因病不能上班3人、退休19人,借調到縣城12人,2017年調出4人。金剛臺鎮近三年教師因病不能上班2人、退休25人,2017年調出5人。
三鄉鎮教師隊伍中,高學歷教師少,中專和大專學歷占48.6%,30歲以下占32%,31—49歲占40%,50歲以上占28%。有省級骨干教師3人,占0.5%,市級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27人,占5.3%,縣級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39人,占7.6%。年齡結構老化,中老年教師數量多且知識陳舊,不能靈活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從調查情況看,入學兒童減少,很多邊遠山區村小學生數不足30人?,F行教職工配置標準是按照教職工與學生比,初中為1:13.5、小學為1:19。但是,山區村小學學生少,需要開足規定的課程,教師的需求大大超過正常標準,導致各地現有教師總數雖然超編卻依然緊缺,很多教學點需聘請代課教師才能維持教學,一名教師教4-6門課程,甚至包班、全天候教學。同時,鄉村學校普遍缺乏體、音、美、藝類教師,限制了素質教育的開展。商城縣金剛臺鎮中心學校,上級配備的2臺鋼琴等設備長期閑置。
近年來鄉村小學合并,三鄉鎮43個村共有村小13個。付店鎮4個村小,最遠的學生上學為4.3千米。千斤鄉2個村小,最遠的學生上學為6.3千米。金剛臺鎮20名學生以下的村小有3個,最遠的上學為3.5千米。走讀生每日6點就得起床,冬季放學回家天色已晚,需要家長一日四接送;三個鄉鎮小學有住校生57名,不利于小學生健康成長。
3.醫療衛生系統
表6 衛生系統人員情況統計
三個鄉鎮醫療衛生系統中,本科學歷的有3人,大專學歷54人,中專學歷51人,中級職稱10人,初級86人。受凡進必考所限,存在一定的空編,很多工作靠自聘人員解決,但自聘人員良莠不齊,大多數從事輔助工作。人才培養周期長,成長后容易流失,導致衛生院培養后備人才的意愿弱。村衛生室人員多為中專學歷,大多是家族傳承,年齡40~65周歲居多,醫療水平低下,大多只能勝任農村醫療保健等基礎工作,且處于后繼無人的狀態。
4.農村實用人才基本情況
表7 農村實用人才隊伍構成情況統計
實用人才總數僅為1374人,占人口比例為2.9%;初中及以下1267人,高中及中專512人,??萍耙陨?08人。普遍學歷低、職稱低;30歲以下165人,30~50歲805人,50歲以上917人,
5.村干部情況。三鄉鎮48個村(街)共有村干部206,其中,支部書記、村委主任65人。
表8 村干部構成情況統計
從調查情況看,村干部絕大多數都是高中或初中學歷,對新思想的接受能力、新技能的學習能力不強,村支部書記中懂電腦操作的僅有6人,其他村干部中也是屈指可數。
二、人才服務鄉村振興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雖然所調查縣、鄉黨委、政府在促進人才隊伍建設上做了大量工作,但分析各類數據,可以看出人才服務鄉村振興還存在著很多問題。
(一)縣級涉農部門技術人員服務鄉村無動力、缺辦法
1.工作無動力。由于種種原因,農業科技專門經費投入不足,農技人員從事專業工作缺乏必要的經費支撐,開展專業服務沒有經費、沒有交通工具。農技推廣需要下村到組到戶,種糧大戶的科技需求不分節假日,這讓專業技術人員覺得付出與所得相差太遠。同時,服務鄉村沒有剛性的制度約束和鼓勵,導致很多人寧可在辦公室閑著也不下鄉村服務,呈現出人才缺乏和人才浪費同時存在的現象。潢川縣農業局在崗人員576人,其中全供27人,差供549人,財政供給部分僅夠繳納各種險金,很多人上班只是露一下臉而已。
2.服務能力弱。由于近些年政策性安置的壓力下移,大學生很少能進入縣級涉農部門,造成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只出不進、青黃不接,專業服務水平極弱。一些地區為了農產品安全配備了一些先進檢測設備,卻沒有這方面的技術人員,設備成了擺設。同時,群眾包產到戶后到對農業科技的需求大大降低,導致涉農專業技術人員找不到服務的切入點,沒有職業成就感。
(二)鄉、村干部組織力不強
1.鄉鎮黨政人才組織力不強。一是自顧不暇。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鄉鎮干部除了要做好自身的業務工作,還要參與扶貧、環保、信訪、安全生產等中心工作,可以說沒有節假日、全天候工作,對鄉村振興的長遠性、復雜性認識不足,對如何引才、留才、用才無心思考。
2.鄉鎮事業單位人才不能專心從事專業技術工作?,F有人員中專業技術人員過少。同時,有限的工作人員還經常被抽到各扶貧、環保、信訪、安全生產等中心工作中去。商城縣金剛臺鎮農業服務中心10個編制,實有人員10名,只有2名專業技術人員,且都屬于??茖W歷,服務水平不適應發展需要。
3.村干部能力不足現象突出。一是年齡老化嚴重。調查的村干部平均年齡55.7歲,年齡最大的支部書記71歲,40周歲以下僅有11名,年齡偏大、斷層現象突出;二是新老更替的通道堵塞。長期以來,村干部很少主動離職。同時,待遇低對年輕人無吸引力,老干部難免,新干部難選,整個隊伍新老更替緩慢。三是能力不足。隊伍學歷普遍偏低,加上長期從事事無巨細的基層管理和服務工作,行為和思維固化,在鄉村振興中難以發揮引領作用。
(三)保障能力有待提高
當前,優秀的鄉村教師、醫生大都被城里單位“吸”走,留在鄉村的教師、醫生老齡化嚴重,且普遍學歷低、職稱低、專業水平低?,F有鄉村教育、衛生人才總量短缺,中學教師人均周工作量12節,小學教師16節,教學點教師包班、復式教學,還有繁重的備課、批改、輔導及管理任務。鄉鎮衛生院一人多崗,導致鄉村教育、醫療質量大大落后于城市,農村人才認為鄉村沒有前途,紛紛向城鎮轉移。2018年1月4日,潢川縣張集鄉平樓村的孕婦龔長繪因就近的張集鄉、傘陂鎮等四個鄉鎮衛生院都沒有接生條件,只好在在暴雪中歷時12小時、穿越4個鄉鎮,通過公安、急救中心的配合,最后由縣婦幼保健院派出專家趕赴沒有接生條件的衛生院接生。
(四)引才難題尚未破解
近三年,我市考入??埔陨显盒?4.8萬人,但回來就業創業的不足2.2萬人,處于嚴重失血狀態。
1.鄉鎮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才引進難。受凡進必考和“缺三補一”的限制,鄉鎮公務員長期配備不齊,有編無人,并且由于考試方法單一,專業型、技能型人才很難入圍,隊伍中管理型人才多、技術型人才少,結構不合理。鄉鎮事業單位由于機構改革遺留的存量以及復退軍人的政策性安置,長期處于滿員狀態,難以補充新鮮血液、改善人員結構。
2.教育、衛生人才引進難。按照要求,新補充的高中、初中、小學教師分別以研究生、本科為主,但實際上只能降格以求,最能留得住的本縣、本鄉人才沒有加分因素。平橋區二高屬重點高中,2017年到鄭州大學等三所高校只引進了4名教師,更不用說鄉村的學校了。鄉鎮衛生院只能招到???、中專學歷的。2013年,我市實施的引進基層教育、衛生人才“雙千工程”,衛生系統共引進841名,沒有一名本科生。潢川縣城區醫院引不進人才,就從鄉鎮衛生院借調、遴選,兩年共“吸”走95人,導致鄉鎮成熟的人才留不住,新人才引不來。目前,鄉村教師中50歲以上的占34.75%,村醫中30歲以下的沒有一人。
(五)留才措施尚待完善
1.人才待遇偏低。鄉村體制內年輕人才收入普遍在2000-3500元,縣城房價在每平方米6000元左右,鄉鎮在每平方米4000元左右,成家立業、贍養老人、撫養子女比較困難。偏遠山村工作的人才生活、出行成本更高,課余生活單調,導致人心不穩,特別是外地籍人才更不穩定,“在崗不在狀態”。鄉村教師還存在“高級后職業倦怠”現象,評聘高級職稱后就沒有動力,不愿在一線教學,屬于隱性流失。同時,鄉村教師性別以女性為主,2013年“雙千工程”招聘的教師性別比為11:89,女教師婚戀難問題突出。
2.人才投入不足??h、鄉鎮都是“吃飯財政”,村級靠轉移支付,對人才投入偏低,很多工作靠感情、靠情懷。商城縣鄢崗鎮把鄉賢能人、外出成功人士和離退休老干部、老黨員選聘為“名譽村長”,幫助開展鄉村治理,這些人沒有任何報酬,就是靠感情、靠情懷。
3.人才容量偏小。人口的減少和老齡化,導致鄉村的勞動力短缺、創新力下降,市場越來越小、產業越來越單一,人才容量也越來越小。同時,鄉村人口流失也伴隨著資金、資源流失,加上金融機構熱衷于扶持“高大上”的項目,鄉村創業被冷落,導致鄉村創業艱難、創業人才留不住。
三、對策和建議
鄉村振興不僅是經濟振興,更是現代農民在職業技能和職業身份上的再提升。面對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順應城鎮化潮流,通過定政策、建機制,打造宜居宜業的新鄉村,讓愿意留在鄉村、建設家鄉的人留得安心,讓愿意上山下鄉、回報鄉村的人更有信心,形成人才匯聚、環境優化、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實現更高質量的城鄉融合、鄉村振興。
(一)抓關鍵,選優建強鄉村干部隊伍
1.加強鄉鎮干部隊伍建設。一是選優配強鄉鎮領導班子,堅持“從一線選拔”的用人導向,優先考慮長期在鄉鎮工作、政治素質好、業績突出、群眾公認的干部,形成老中青相結合的合理年齡結構。二是堅持按編制員額及時補充人員,在全縣區鄉鎮范圍內對鄉鎮編制實行動態管理、調劑使用。新招錄人員時注重結構優化,可以設置專業限制,實現由重管理型人才向管理型和技術型并重的轉變。對艱苦邊遠鄉鎮可降低進入門檻。三是建立關愛激勵機制,關注鄉鎮干部的成長進步,落實職務與職級并行,建立交通、通訊補貼,使他們在政治上有奔頭、經濟上有甜頭、工作上有干頭。
2.加強村級干部隊伍建設。一是選好帶頭人。采取下派、外引、內育等方式,注重從農村致富帶頭人、外出務工經商人員、復員退伍軍人和鄉賢等群體中,選優配強村黨組織書記。二是建強后備隊。拓寬選拔渠道,注重從致富能手、村民小組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和退伍軍人等群體中選拔村級后備干部。三是加強教育培訓,提升村干部服務群眾、助力鄉村振興的能力;精準選派第一書記,把精兵強將選出來、派下去。打造一支經得起事業考驗、能得到老百姓信賴、讓組織放心的農村干部隊伍
(二)興產業,積極培育致富帶頭人
1.推動鄉村產業轉型升級。人才因產業而聚,產業因人才而興。一是發展三產融合產業。圍繞信陽毛尖、油茶等特色產業和境內自然風光,通過政府引導、企業參與、市場運作的方式,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打造集自然、風情、歷史、人文于一體的“可游、可養、可居、可業”的鄉村景觀綜合體、多彩田園綜合體,形成“農業+文化+旅游+教育+康養+互聯網”的鄉村新產業新業態,讓人們在鄉村體驗農事耕作之趣、感受景區之美,最后還買走各種深加工的特色農產品。二是創新“互聯網+鄉村”模式。借助“互聯網+”將鄉村產業進行改造,實現“線上+線下”新零售模式,暢通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的通道。
2.大力實施“頭雁工程”。一是實施信商回歸工程。建立在外人才庫,通過“項目、親情、政策”吸引信商回歸創業,吸引在外就業的大學生、外出人員、退休機關干部和專業技術人員等回鄉村發展。二是實施鄉賢治理工程。把鄉賢能人、外出務工經商成功人士和離退休老干部、老黨員、老戶長選聘為鄉賢委員會成員,解決基層組織解決不了的“難”事和公益建設中群眾不理解、不支持的“困”事,提升鄉村社會治理水平。同時,對政治素質好、有突出貢獻的鄉村人才優先推薦為地方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
(三)聚人氣,建好保障型人才隊伍
加強鄉村教育、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提高教育、衛生事業質量,是鄉村引得進、留得住人才的重要保障。
1.建好醫療人才隊伍。落實高校畢業生到到鄉鎮衛生院工作特崗計劃;每年在高校畢業生畢業之際,主動組團到高等院校聯系引進鄉村急需專業人才,特別是全科醫生;定期組織鄉村醫療人才提供到縣級以上衛生醫療機構學習實訓,提高他們的醫療水平。同時,強化和完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加強鄉村衛生醫療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鄉村衛生醫療硬件環境。解決村醫的養老、醫療保險。
2.建好教育人才隊伍。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的指導意見》,實現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為鄉村提供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落實高校畢業生到農村任教特崗計劃;通過考核招聘等方式主動到高等院校引進鄉村教育所需的全科教師和外語、藝術類教師。落實鄉村教師享受鄉鎮工作補貼、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生活補助和艱苦邊遠地區津貼等政策,并適當提高補助標準。深化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按照生師比與班師比相結合的方式核定編制。將學校安保、生活服務等事項納入政府購買服務范圍。
(四)建機制,鼓勵人才積極服務鄉村振興
1.增強縣級涉農人才服務鄉村的動力。一是優化人員結構。按照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加強基礎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意見》(國發[2006]30號)文件要求,嚴把人員進入關,確保在一線工作的農業技術人員不低于縣區農業技術人員總編制的2/3,專業農業技術人員占總編制的比例不低于80%。二是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增加涉農部門經費投入,讓農技人員有錢從事專業工作。建立政府購買服務制度,對農技推廣實行合同制管理,根據承擔任務的情況以及后期評估的成效給予專門資助。允許農技人員針對專業合作組織、專業大戶開展培訓、授課、技術指導時收取適當的費用。同時,建立農技人員服務鄉村目標責任制,每年服務鄉村必須達到一定的次數和效果,對業績突出的人員給予表彰獎勵,對完不成任務的給予處罰。
2.從制度上體現基層導向。一是從職稱上體現。對鄉村人才評定專業技術職務放寬結構比例和崗位數額限制,評審時以實際業績為主,放寬論文、論著、成果等條件要求。堅持評聘分離,保持職稱的持續激勵作用。二是從發展上體現。市、縣部門補充新人原則上面向鄉村有三年以上基層工作經歷的人員遴選,讓鄉村人才看到希望。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定期為鄉村人才提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上級對口單位學習實訓的機會,結合專項短訓、學術交流、派出深造等方式,促使他們知識常新、成果常有,提升職業成就感。
3.實施鄉村人才專項計劃。一是整合人社、教育、農口、商務等部門培訓資源,實施鄉村領軍人才培育計劃,培育一批種養殖能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文化旅游人才、非遺傳承人、電商物流經營人才,實現特色農業干起來、群眾帶起來、鄉村富起來的目標。二是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技人員到鄉村兼職掛職、技術指導、項目合作、基地共建和離崗創新創業的政策措施,支持專家教授、企業家、技能人才等為鄉村提供精準服務。三是開展教育、衛生、科技和文化人才下鄉,實施高校畢業生“三支一扶”、三區人才計劃,實施農技推廣服務特聘計劃、科技特派員服務三農行動計劃,促進人才向鄉村、向艱苦地區流動。
4.解決鄉村人才的實際困難。加大投入,改善鄉村生活、工作條件。建設人才周轉房,適當發放交通補貼、生活補貼,幫助鄉村人才降低生活、工作成本。提高評先評優指標分配比例,增加鄉村人才評先評優機會。評選拔尖人才、學術技術帶頭人等人才計劃時,優先選拔扎根鄉村的人才。建立市、縣、鄉領導聯系鄉村人才制度,幫助解決工作、生活中困難,讓其增強職業認同感和自豪感。
(五)定政策,優化引才留才環境
像“信陽英才計劃”激勵產業人才一樣,建議出臺《關于促進信陽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對鄉村人才編制、安居、流動、激勵和創業資助等方面做出具體規定,構建人才安心鄉村、扎根鄉村的長效機制。
1.完善引才政策。一是設立人才專項編制,按照“實名編制、人走編收”方式,用于引進急需緊缺人才。對專業性強的崗位,可以采取考核招聘的方式。建立穩定的人才補充渠道,邊遠山區的可以考慮戶籍、性別限制。二是擴大用人單位自主權。對縣、鄉醫院和其他符合條件的公益二類事業單位實行備案制管理,推行“四自”管理辦法:自主設置內設機構和下屬機構、自主設定崗位結構比例和崗位聘用、自主選人用人、自主薪酬分配。三是建立專業技術崗位購買制度,通過政府購崗方式,從在外人才中聘用一批真正懂農業的亟需專業技術型人才,補齊鄉村專業技術人才短板。
2.完善留才政策。一是重視小食堂、小浴室、小閱覽室、小活動室建設,安裝寬帶網絡,定期組織開展文化娛樂活動,營造“家”的氛圍,讓鄉村人才安心。二是建立鄉村創業孵化組織,完善扶持政策,通過多元化融資支持、創新激勵、創業場租補貼等方式,為鄉村人才創業提供覆蓋初創期、成長期的支持政策。對大學生創業提供擔保貸款及貼息,對大學生從事現代農業就業和林下經濟創業的,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助。三是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形成重能力、重業績、重品德,按勞分配為主,按效率、按貢獻分配共存的多元分配方式;允許企業采用股權、期權、分紅、績效獎勵等激勵手段,讓鄉村人才名利雙收。三是抓好優秀鄉村人才的評選表彰,宣傳返鄉創業先進典型事跡,為鄉村人才的成長進步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和社會氛圍。
一、縣、鄉、村人才隊伍建設現狀
在同步小康和國家現代化的新征程中,解放和發展農業生產力,振興鄉村、實現城鄉統籌均衡發展,成為中國發展的迫切任務。實現鄉村振興,縣域協調發展是關鍵。因此,我們主要調研的是縣、鄉、村三級的人才隊伍建設現狀。
(一)縣區層面
1.人才隊伍建設整體情況。截止2017年底,調研的平橋區、商城縣、潢川縣、新縣等四個縣區的人才總量為35.4萬人,有副高以上職稱人才6203名,享受國務院特貼專家13名,省管專家2名,省級學術技術帶頭人5名;省級優秀農村實用人才12名;市縣級拔尖人才、學科帶頭人560名,技師以上高技能人才4752人。
表1 人才隊伍建設統計表
類別 | 人才資源總量 | 人才資源總量占人力資源總量比例 | 每萬勞動力中研發人員 | 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比例 | 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高等教育比例 | 人力資本投資占GDP比重 | 人才貢獻率 |
單位 | 萬人 | % | 人年/萬人 | % | % | % | % |
平橋區 | 11 | 13.4 | 31 | 21 | 15 | 11.8 | 31 |
商城縣 | 10 | 12.9 | 29 | 20 | 14 | 11.5 | 29 |
潢川縣 | 9 | 12.9 | 30 | 20 | 15 | 11.7 | 30 |
新縣 | 5.1 | 13.4 | 31 | 21 | 15 | 11.8 | 32 |
信陽 | 100.3 | 13.5 | 32 | 21 | 15 | 11.9 | 32 |
全省 | 940 | 13.6 | 33 | 23 | 16 | 12.1 | 32 |
全國 | 15625 | 14.4 | 35 | 24 | 15 | 12.6 | 32 |
2.服務類人才隊伍建設情況
表2 服務類人才隊伍建設情況
類別 | 總數 | 其中專技人員 | 近三年引進 | 近三年減少 |
|||||
數量 | 占比 | 高級職稱 | 中級職稱 | 研究生 | 本科 | ||||
單位 | 人 | 人 | % | 人 | 人 | 人 | 人 | 人 | 人 |
農業 | 956 | 363 | 37.9 | 64 | 126 | 7 | 92 | 22 | 65 |
林業 | 658 | 234 | 35.5 | 29 | 127 | 0 | 45 | 9 | 24 |
水利 | 1967 | 246 | 12.5 | 45 | 135 | 0 | 48 | 8 | 45 |
畜牧 | 467 | 75 | 16.1 | 19 | 76 | 0 | 25 | 3 | 11 |
合計 | 4048 | 918 | 157 | 464 | 7 | 210 | 42 | 145 |
3.保障類人才隊伍建設情況
表3 保障類人才隊伍建設情況。
類別 | 總量 | 編制 | 專技人員 | 近三年引進 | 近三年減少 | |||||||
數量 | 占比 | 高級 職稱 |
中級 職稱 |
合計 | 退休 | 調離 | 辭職 | |||||
單位 | 人 | 個 | 人 | % | 人 | 人 | 人 | 人 | 人 | 人 | 人 | |
教育 | 平橋區 | 6263 | 6016 | 5213 | 83.2% | 867 | 2256 | 748 | 663 | 558 | 77 | 28 |
商城縣 | 7590 | 7025 | 6532 | 86.1% | 1004 | 2639 | 670 | 1111 | 887 | 87 | 137 | |
潢川縣 | 6922 | 7549 | 6215 | 89.8% | 965 | 2537 | 550 | 1347 | 1150 | 51 | 146 | |
新縣 | 4987 | 4042 | 2995 | 60.1% | 432 | 1614 | 370 | 547 | 386 | 76 | 85 | |
衛生 | 平橋區 | 1367 | 689 | 826 | 60.4% | 77 | 189 | 96 | 27 | 24 | 3 | |
商城縣 | 1297 | 798 | 834 | 64.3% | 89 | 211 | 12 | 63 | 49 | 5 | 9 | |
潢川縣 | 1478 | 968 | 1128 | 76.3% | 103 | 309 | 45 | 63 | 47 | 6 | 10 | |
新縣 | 965 | 618 | 581 | 60.2% | 61 | 173 | 45 | 51 | 33 | 15 | 3 |
衛生系統人員分布呈現出兩個極端,一方面是城區醫院編制不夠用,自聘大量工作人員,鄉鎮醫院普遍編制未滿。
(二)鄉鎮層面(以新縣千斤鄉、商城縣金剛臺鎮、潢川縣付店鎮為例)
1.黨政人才隊伍。三個鄉鎮機構主要有黨委、政府等行政機構以及其他事業單位。編制共230名,其中在編在崗199人,空編31人。各鄉鎮具體情況如下表:
表4黨政人才隊伍情況統計表
行政 人員 |
農村經濟發展服務中心 | 村鎮建設發展服務中心 | 文化事業發展服務中心 | 計劃生育服務中心 | 民政與勞動保障所 | 國土 資源所 |
|
編制 | 87 | 37 | 24 | 6 | 37 | 24 | 15 |
在編 | 73 | 34 | 22 | 5 | 34 | 18 | 13 |
空編 | 14 | 3 | 2 | 1 | 3 | 6 | 2 |
總的來看,黨政人才空編較多,政府部門運轉較為緊張。
2.教育系統
表5 教育系統情況統計
鄉鎮 | 村數 | 學校和在校生 | 教師編制 | 在崗教師 | |||||
中學 | 在校生 | 中心校 | 在校生 | 村小 | 在學生 | ||||
付店鎮 | 12 | 1 | 856 | 1 | 1270 | 4 | 426 | 219 | 242 |
千斤鄉 | 19 | 1 | 1245 | 1 | 1447 | 2 | 487 | 185 | 251 |
金剛臺鎮 | 12 | 1 | 419 | 5 | 468 | 7 | 267 | 110 | 114 |
合 計 | 43 | 3 | 2520 | 7 | 3185 | 13 | 1180 | 514 | 607 |
三鄉鎮教師隊伍中,高學歷教師少,中專和大專學歷占48.6%,30歲以下占32%,31—49歲占40%,50歲以上占28%。有省級骨干教師3人,占0.5%,市級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27人,占5.3%,縣級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39人,占7.6%。年齡結構老化,中老年教師數量多且知識陳舊,不能靈活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從調查情況看,入學兒童減少,很多邊遠山區村小學生數不足30人?,F行教職工配置標準是按照教職工與學生比,初中為1:13.5、小學為1:19。但是,山區村小學學生少,需要開足規定的課程,教師的需求大大超過正常標準,導致各地現有教師總數雖然超編卻依然緊缺,很多教學點需聘請代課教師才能維持教學,一名教師教4-6門課程,甚至包班、全天候教學。同時,鄉村學校普遍缺乏體、音、美、藝類教師,限制了素質教育的開展。商城縣金剛臺鎮中心學校,上級配備的2臺鋼琴等設備長期閑置。
近年來鄉村小學合并,三鄉鎮43個村共有村小13個。付店鎮4個村小,最遠的學生上學為4.3千米。千斤鄉2個村小,最遠的學生上學為6.3千米。金剛臺鎮20名學生以下的村小有3個,最遠的上學為3.5千米。走讀生每日6點就得起床,冬季放學回家天色已晚,需要家長一日四接送;三個鄉鎮小學有住校生57名,不利于小學生健康成長。
3.醫療衛生系統
表6 衛生系統人員情況統計
現有人數 | 核定 編制 |
在編 | 空編 | 聘用 | 村衛 生室 |
村醫 | |
付店鎮 | 54 | 40 | 35 | 5 | 19 | 14 | 19 |
千斤鄉 | 42 | 40 | 30 | 10 | 12 | 19 | 16 |
金剛臺鎮 | 35 | 33 | 29 | 4 | 6 | 16 | 23 |
合計 | 131 | 113 | 94 | 19 | 37 | 49 | 58 |
4.農村實用人才基本情況
表7 農村實用人才隊伍構成情況統計
鄉鎮 | 種植養殖能手 | 農村經紀人 | 專業合作組織帶頭人 | 文化 | 茶葉等特色產業人才 | 旅游 | 電商 |
付店鎮 | 392 | 12 | 15 | 2 | 123 | 2 | 7 |
千斤鄉 | 387 | 17 | 13 | 3 | 13 | 3 | 6 |
金剛臺鎮 | 316 | 13 | 16 | 5 | 17 | 5 | 7 |
合計 | 1095 | 42 | 44 | 10 | 153 | 10 | 20 |
5.村干部情況。三鄉鎮48個村(街)共有村干部206,其中,支部書記、村委主任65人。
表8 村干部構成情況統計
性別 | 年齡結構 | 學歷結構 | ||||||||
男 |
女 |
30周歲以下 | 30周歲至40周歲 | 40周歲至50周歲 | 50周歲至60周歲 | 60周歲以上 | 本科及以上 | 大專 |
中專(高中) | 初中及以下 |
160 | 46 | 0 | 11 | 39 | 131 | 25 | 2 | 7 | 160 |
37 |
二、人才服務鄉村振興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雖然所調查縣、鄉黨委、政府在促進人才隊伍建設上做了大量工作,但分析各類數據,可以看出人才服務鄉村振興還存在著很多問題。
(一)縣級涉農部門技術人員服務鄉村無動力、缺辦法
1.工作無動力。由于種種原因,農業科技專門經費投入不足,農技人員從事專業工作缺乏必要的經費支撐,開展專業服務沒有經費、沒有交通工具。農技推廣需要下村到組到戶,種糧大戶的科技需求不分節假日,這讓專業技術人員覺得付出與所得相差太遠。同時,服務鄉村沒有剛性的制度約束和鼓勵,導致很多人寧可在辦公室閑著也不下鄉村服務,呈現出人才缺乏和人才浪費同時存在的現象。潢川縣農業局在崗人員576人,其中全供27人,差供549人,財政供給部分僅夠繳納各種險金,很多人上班只是露一下臉而已。
2.服務能力弱。由于近些年政策性安置的壓力下移,大學生很少能進入縣級涉農部門,造成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只出不進、青黃不接,專業服務水平極弱。一些地區為了農產品安全配備了一些先進檢測設備,卻沒有這方面的技術人員,設備成了擺設。同時,群眾包產到戶后到對農業科技的需求大大降低,導致涉農專業技術人員找不到服務的切入點,沒有職業成就感。
(二)鄉、村干部組織力不強
1.鄉鎮黨政人才組織力不強。一是自顧不暇。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鄉鎮干部除了要做好自身的業務工作,還要參與扶貧、環保、信訪、安全生產等中心工作,可以說沒有節假日、全天候工作,對鄉村振興的長遠性、復雜性認識不足,對如何引才、留才、用才無心思考。
2.鄉鎮事業單位人才不能專心從事專業技術工作?,F有人員中專業技術人員過少。同時,有限的工作人員還經常被抽到各扶貧、環保、信訪、安全生產等中心工作中去。商城縣金剛臺鎮農業服務中心10個編制,實有人員10名,只有2名專業技術人員,且都屬于??茖W歷,服務水平不適應發展需要。
3.村干部能力不足現象突出。一是年齡老化嚴重。調查的村干部平均年齡55.7歲,年齡最大的支部書記71歲,40周歲以下僅有11名,年齡偏大、斷層現象突出;二是新老更替的通道堵塞。長期以來,村干部很少主動離職。同時,待遇低對年輕人無吸引力,老干部難免,新干部難選,整個隊伍新老更替緩慢。三是能力不足。隊伍學歷普遍偏低,加上長期從事事無巨細的基層管理和服務工作,行為和思維固化,在鄉村振興中難以發揮引領作用。
(三)保障能力有待提高
當前,優秀的鄉村教師、醫生大都被城里單位“吸”走,留在鄉村的教師、醫生老齡化嚴重,且普遍學歷低、職稱低、專業水平低?,F有鄉村教育、衛生人才總量短缺,中學教師人均周工作量12節,小學教師16節,教學點教師包班、復式教學,還有繁重的備課、批改、輔導及管理任務。鄉鎮衛生院一人多崗,導致鄉村教育、醫療質量大大落后于城市,農村人才認為鄉村沒有前途,紛紛向城鎮轉移。2018年1月4日,潢川縣張集鄉平樓村的孕婦龔長繪因就近的張集鄉、傘陂鎮等四個鄉鎮衛生院都沒有接生條件,只好在在暴雪中歷時12小時、穿越4個鄉鎮,通過公安、急救中心的配合,最后由縣婦幼保健院派出專家趕赴沒有接生條件的衛生院接生。
(四)引才難題尚未破解
近三年,我市考入??埔陨显盒?4.8萬人,但回來就業創業的不足2.2萬人,處于嚴重失血狀態。
1.鄉鎮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才引進難。受凡進必考和“缺三補一”的限制,鄉鎮公務員長期配備不齊,有編無人,并且由于考試方法單一,專業型、技能型人才很難入圍,隊伍中管理型人才多、技術型人才少,結構不合理。鄉鎮事業單位由于機構改革遺留的存量以及復退軍人的政策性安置,長期處于滿員狀態,難以補充新鮮血液、改善人員結構。
2.教育、衛生人才引進難。按照要求,新補充的高中、初中、小學教師分別以研究生、本科為主,但實際上只能降格以求,最能留得住的本縣、本鄉人才沒有加分因素。平橋區二高屬重點高中,2017年到鄭州大學等三所高校只引進了4名教師,更不用說鄉村的學校了。鄉鎮衛生院只能招到???、中專學歷的。2013年,我市實施的引進基層教育、衛生人才“雙千工程”,衛生系統共引進841名,沒有一名本科生。潢川縣城區醫院引不進人才,就從鄉鎮衛生院借調、遴選,兩年共“吸”走95人,導致鄉鎮成熟的人才留不住,新人才引不來。目前,鄉村教師中50歲以上的占34.75%,村醫中30歲以下的沒有一人。
(五)留才措施尚待完善
1.人才待遇偏低。鄉村體制內年輕人才收入普遍在2000-3500元,縣城房價在每平方米6000元左右,鄉鎮在每平方米4000元左右,成家立業、贍養老人、撫養子女比較困難。偏遠山村工作的人才生活、出行成本更高,課余生活單調,導致人心不穩,特別是外地籍人才更不穩定,“在崗不在狀態”。鄉村教師還存在“高級后職業倦怠”現象,評聘高級職稱后就沒有動力,不愿在一線教學,屬于隱性流失。同時,鄉村教師性別以女性為主,2013年“雙千工程”招聘的教師性別比為11:89,女教師婚戀難問題突出。
2.人才投入不足??h、鄉鎮都是“吃飯財政”,村級靠轉移支付,對人才投入偏低,很多工作靠感情、靠情懷。商城縣鄢崗鎮把鄉賢能人、外出成功人士和離退休老干部、老黨員選聘為“名譽村長”,幫助開展鄉村治理,這些人沒有任何報酬,就是靠感情、靠情懷。
3.人才容量偏小。人口的減少和老齡化,導致鄉村的勞動力短缺、創新力下降,市場越來越小、產業越來越單一,人才容量也越來越小。同時,鄉村人口流失也伴隨著資金、資源流失,加上金融機構熱衷于扶持“高大上”的項目,鄉村創業被冷落,導致鄉村創業艱難、創業人才留不住。
三、對策和建議
鄉村振興不僅是經濟振興,更是現代農民在職業技能和職業身份上的再提升。面對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順應城鎮化潮流,通過定政策、建機制,打造宜居宜業的新鄉村,讓愿意留在鄉村、建設家鄉的人留得安心,讓愿意上山下鄉、回報鄉村的人更有信心,形成人才匯聚、環境優化、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實現更高質量的城鄉融合、鄉村振興。
(一)抓關鍵,選優建強鄉村干部隊伍
1.加強鄉鎮干部隊伍建設。一是選優配強鄉鎮領導班子,堅持“從一線選拔”的用人導向,優先考慮長期在鄉鎮工作、政治素質好、業績突出、群眾公認的干部,形成老中青相結合的合理年齡結構。二是堅持按編制員額及時補充人員,在全縣區鄉鎮范圍內對鄉鎮編制實行動態管理、調劑使用。新招錄人員時注重結構優化,可以設置專業限制,實現由重管理型人才向管理型和技術型并重的轉變。對艱苦邊遠鄉鎮可降低進入門檻。三是建立關愛激勵機制,關注鄉鎮干部的成長進步,落實職務與職級并行,建立交通、通訊補貼,使他們在政治上有奔頭、經濟上有甜頭、工作上有干頭。
2.加強村級干部隊伍建設。一是選好帶頭人。采取下派、外引、內育等方式,注重從農村致富帶頭人、外出務工經商人員、復員退伍軍人和鄉賢等群體中,選優配強村黨組織書記。二是建強后備隊。拓寬選拔渠道,注重從致富能手、村民小組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和退伍軍人等群體中選拔村級后備干部。三是加強教育培訓,提升村干部服務群眾、助力鄉村振興的能力;精準選派第一書記,把精兵強將選出來、派下去。打造一支經得起事業考驗、能得到老百姓信賴、讓組織放心的農村干部隊伍
(二)興產業,積極培育致富帶頭人
1.推動鄉村產業轉型升級。人才因產業而聚,產業因人才而興。一是發展三產融合產業。圍繞信陽毛尖、油茶等特色產業和境內自然風光,通過政府引導、企業參與、市場運作的方式,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打造集自然、風情、歷史、人文于一體的“可游、可養、可居、可業”的鄉村景觀綜合體、多彩田園綜合體,形成“農業+文化+旅游+教育+康養+互聯網”的鄉村新產業新業態,讓人們在鄉村體驗農事耕作之趣、感受景區之美,最后還買走各種深加工的特色農產品。二是創新“互聯網+鄉村”模式。借助“互聯網+”將鄉村產業進行改造,實現“線上+線下”新零售模式,暢通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的通道。
2.大力實施“頭雁工程”。一是實施信商回歸工程。建立在外人才庫,通過“項目、親情、政策”吸引信商回歸創業,吸引在外就業的大學生、外出人員、退休機關干部和專業技術人員等回鄉村發展。二是實施鄉賢治理工程。把鄉賢能人、外出務工經商成功人士和離退休老干部、老黨員、老戶長選聘為鄉賢委員會成員,解決基層組織解決不了的“難”事和公益建設中群眾不理解、不支持的“困”事,提升鄉村社會治理水平。同時,對政治素質好、有突出貢獻的鄉村人才優先推薦為地方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
(三)聚人氣,建好保障型人才隊伍
加強鄉村教育、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提高教育、衛生事業質量,是鄉村引得進、留得住人才的重要保障。
1.建好醫療人才隊伍。落實高校畢業生到到鄉鎮衛生院工作特崗計劃;每年在高校畢業生畢業之際,主動組團到高等院校聯系引進鄉村急需專業人才,特別是全科醫生;定期組織鄉村醫療人才提供到縣級以上衛生醫療機構學習實訓,提高他們的醫療水平。同時,強化和完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加強鄉村衛生醫療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鄉村衛生醫療硬件環境。解決村醫的養老、醫療保險。
2.建好教育人才隊伍。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的指導意見》,實現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為鄉村提供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落實高校畢業生到農村任教特崗計劃;通過考核招聘等方式主動到高等院校引進鄉村教育所需的全科教師和外語、藝術類教師。落實鄉村教師享受鄉鎮工作補貼、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生活補助和艱苦邊遠地區津貼等政策,并適當提高補助標準。深化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按照生師比與班師比相結合的方式核定編制。將學校安保、生活服務等事項納入政府購買服務范圍。
(四)建機制,鼓勵人才積極服務鄉村振興
1.增強縣級涉農人才服務鄉村的動力。一是優化人員結構。按照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加強基礎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意見》(國發[2006]30號)文件要求,嚴把人員進入關,確保在一線工作的農業技術人員不低于縣區農業技術人員總編制的2/3,專業農業技術人員占總編制的比例不低于80%。二是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增加涉農部門經費投入,讓農技人員有錢從事專業工作。建立政府購買服務制度,對農技推廣實行合同制管理,根據承擔任務的情況以及后期評估的成效給予專門資助。允許農技人員針對專業合作組織、專業大戶開展培訓、授課、技術指導時收取適當的費用。同時,建立農技人員服務鄉村目標責任制,每年服務鄉村必須達到一定的次數和效果,對業績突出的人員給予表彰獎勵,對完不成任務的給予處罰。
2.從制度上體現基層導向。一是從職稱上體現。對鄉村人才評定專業技術職務放寬結構比例和崗位數額限制,評審時以實際業績為主,放寬論文、論著、成果等條件要求。堅持評聘分離,保持職稱的持續激勵作用。二是從發展上體現。市、縣部門補充新人原則上面向鄉村有三年以上基層工作經歷的人員遴選,讓鄉村人才看到希望。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定期為鄉村人才提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上級對口單位學習實訓的機會,結合專項短訓、學術交流、派出深造等方式,促使他們知識常新、成果常有,提升職業成就感。
3.實施鄉村人才專項計劃。一是整合人社、教育、農口、商務等部門培訓資源,實施鄉村領軍人才培育計劃,培育一批種養殖能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文化旅游人才、非遺傳承人、電商物流經營人才,實現特色農業干起來、群眾帶起來、鄉村富起來的目標。二是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技人員到鄉村兼職掛職、技術指導、項目合作、基地共建和離崗創新創業的政策措施,支持專家教授、企業家、技能人才等為鄉村提供精準服務。三是開展教育、衛生、科技和文化人才下鄉,實施高校畢業生“三支一扶”、三區人才計劃,實施農技推廣服務特聘計劃、科技特派員服務三農行動計劃,促進人才向鄉村、向艱苦地區流動。
4.解決鄉村人才的實際困難。加大投入,改善鄉村生活、工作條件。建設人才周轉房,適當發放交通補貼、生活補貼,幫助鄉村人才降低生活、工作成本。提高評先評優指標分配比例,增加鄉村人才評先評優機會。評選拔尖人才、學術技術帶頭人等人才計劃時,優先選拔扎根鄉村的人才。建立市、縣、鄉領導聯系鄉村人才制度,幫助解決工作、生活中困難,讓其增強職業認同感和自豪感。
(五)定政策,優化引才留才環境
像“信陽英才計劃”激勵產業人才一樣,建議出臺《關于促進信陽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對鄉村人才編制、安居、流動、激勵和創業資助等方面做出具體規定,構建人才安心鄉村、扎根鄉村的長效機制。
1.完善引才政策。一是設立人才專項編制,按照“實名編制、人走編收”方式,用于引進急需緊缺人才。對專業性強的崗位,可以采取考核招聘的方式。建立穩定的人才補充渠道,邊遠山區的可以考慮戶籍、性別限制。二是擴大用人單位自主權。對縣、鄉醫院和其他符合條件的公益二類事業單位實行備案制管理,推行“四自”管理辦法:自主設置內設機構和下屬機構、自主設定崗位結構比例和崗位聘用、自主選人用人、自主薪酬分配。三是建立專業技術崗位購買制度,通過政府購崗方式,從在外人才中聘用一批真正懂農業的亟需專業技術型人才,補齊鄉村專業技術人才短板。
2.完善留才政策。一是重視小食堂、小浴室、小閱覽室、小活動室建設,安裝寬帶網絡,定期組織開展文化娛樂活動,營造“家”的氛圍,讓鄉村人才安心。二是建立鄉村創業孵化組織,完善扶持政策,通過多元化融資支持、創新激勵、創業場租補貼等方式,為鄉村人才創業提供覆蓋初創期、成長期的支持政策。對大學生創業提供擔保貸款及貼息,對大學生從事現代農業就業和林下經濟創業的,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助。三是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形成重能力、重業績、重品德,按勞分配為主,按效率、按貢獻分配共存的多元分配方式;允許企業采用股權、期權、分紅、績效獎勵等激勵手段,讓鄉村人才名利雙收。三是抓好優秀鄉村人才的評選表彰,宣傳返鄉創業先進典型事跡,為鄉村人才的成長進步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和社會氛圍。
(責編
:屈子娟 )